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听听委员怎么说

2019-06-19 15:37:00    来源:科技日报    访问:    

“加强基础研究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向制造业聚集”……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关键。“而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基础研究支撑不够,正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症结。”全国政协常委张杰指出,一些技术领域出现的”卡脖子“问题,其表象在行业,关键在技术,根子在基础研究。

同样,全国政协常委杨卫在做大会发言时也表示,基础研究是我国赢得“卡脖子”博弈的关键,是通往制造强国的直通车。

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位委员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时呼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全国政协常委张震宇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发经费中的平均占比为5%,同期,美国将17.8%的研发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中。由此可见,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更大的差距则体现在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程度上。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而美国、日本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约占该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

在张杰看来,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短期内难见效益,是企业不愿意投入基础研究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够,相关能力和水平不高,导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力不足、进展缓慢、效果欠佳,制约了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步伐。

“对此,需要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采取政府主导、各企业联合参与,或者企业主导、政府配套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降低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成本风险,解除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忧虑。”张杰建议。

如何让基础研究队伍和产业界形成良好互动,是全国政协常委刘忠范关切的话题。他认为,通过“研发代工”,即专业研究机构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工作,可以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破解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通过长期稳定的捆绑式合作,‘研发代工’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拉近了技术和市场的距离,有助于合作双方共同打造品牌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竟争力,实现共赢。”刘忠范说道。

要进一步凸显企业主体作用

事实上,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理应起到主力军的作用。然而,在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看来,在装备制造行业领域,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不够突出。

“对创新活动有自主的决策权、具有创新活动所要求的能力、需要承担创新活动的责任与风险,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需要具备的三个特征。对装备制造企业来说,这三个特征目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斯泽夫指出。

对此,斯泽夫建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设计—工艺—制造等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让科研机构集中精力搞研究,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责任即产品设计权交给企业;要给予制造企业更多的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制造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和课题研究。

制造业要实现跨越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全国政协常委陈再方看来,尤其是对于公有制企业而言,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留住核心技术人才、维持创新力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对核心关键人才,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陈再方建议。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