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救命神器”应得到普及 急救知识需从小学起

2019-03-13 15:56:0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 4万,平均每天有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死亡,死亡率居高不下,形势严峻。由于心脏猝死90%发生在医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所以完善和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在公共场所配置和推广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以下简称AED)、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是院前急救体系的核心要素。AED是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利器”,被称为“救命神器”,在地铁站、商场、机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一台AED,紧要时刻能够救人于分秒之间。不过,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低、AED配置数量和覆盖地少也存在很多问题。

15571959268241420_25.jpg

安装AED的重要性

之所以将AED称为“救命神器”,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黎志宏解释说,按照医学研究,如能在一两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电击,急救成功率高达90%;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递减7%至10%。“AED可为病患赢得黄金5分钟的救命时间,是绝对的‘救命神器’。而且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医疗专业背景,在接受相对较短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自21世纪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已配置和推广使用AED,美国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100万台AED,超过317台/10万人,日本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40万台AED,达到235台/10万人。

推广AED的可行性

调研中,黎志宏发现,我国已经具备AED推广价值。比如,目前,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了AED配置和公众急救培训的实践,已经成功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如在短短的两年间,仅杭州火车东站一地,就挽救了10人的生命。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具备了AED完全国产化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完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AED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打破了国外产品对AED市场的长期垄断,并建立了我们国家自己的除颤标准,而且大大降低了AED的价格,为在我国规模化普及推广AED提供了基础保障。”

急救知识普及率低令AED发展受阻

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公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熟练使用AED:法国CPR培训普及率为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CPR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而在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及1%。且我国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不足,只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开始配置AED,而配置数量和覆盖公共场所面又极小。当前我国各地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等专业急救培训机构对公众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人工急救能力,如仅限外伤包扎、固定、心肺复苏等知识,少有将AED使用纳入培训计划。以上种种,导致了AED发展受阻,成为公共场合的摆设。

15580394359092516_25.jpg

难题如何得到解决

第一,要将公众急救培训和公共场所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并将急救培训率和AED配置率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第二, 要支持慈善机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财政适当奖励或支持。“鼓励创新急救模式,如租用、服务外包、共享等多种形式的AED推广模式。”

第三,要设定实施目标和计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5-10年时间,使AED在一线城市达到100台/10万人、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达到50台/10万人、三线城市达到20台/10万人的配置标准目标,公众急救培训率达到10%的目标。还要建立可持续的急救培训和AED运行和管理体系。“从国家层面,由红十字会、卫健委、应急保障部等部门牵头,建立我国公众急救培训与认证、AED部署、运维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

急救培训应该从小抓起

黎志宏认为,要将急救培训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国家红十字会、卫健委、教育部编制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急救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他呼吁各地制定或修订属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制定强制性推广配备使用AED和急救培训的实施细则,就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机构责任、场所选址规范、培训宣传内容及急救法律责任等进一步明确规定,为我国建成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提供有力保障。(通讯员:黄镇、许仁峰、赵莉萍

[责任编辑:肖静]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