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26年里孤独的风雨档案人——朱珍

2023-10-25 13:50:0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朱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从事档案工作26年,在26年的档案年华里,朱珍和她的团队创建省级档案室12家,市级规范化数字化档案室15家,荣获宁波市档案系统“兰台杯”档案技能大比武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曾经,面对小山一样的资料,朱珍一次次重复着分类、编号、排序等枯燥的归档过程,把资料转为文山档海,让历史在手中重现;如今,56岁的她,沉淀着岁月的磨练,携带着档案人的“兰台初心”,继续作为兰园里的一片绿叶,踏风而来,尽自己微薄之力托起所及之处档案的璀璨之花。

用指尖“修补”历史

围着围裙,戴着袖套,手拿毛笔,小心翼翼地拂去档案上面的灰尘,用喷壶给脆化的档案加湿,用浆糊给单薄的档案粘上白纸加固,用镊子修补档案上的破洞……

在经历搬迁办公楼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原仓库里发现了部分建国以前的历史档案,但当时已经破烂不堪,霉蚀、变色、虫蛀、残缺等现象在一卷档案里随处可见,一层厚厚的灰尘也遮掩了档案的真实容貌。

“当时档案的其中几页已经很破了,几乎到了一碰就碎的程度。”朱珍说,而对这样一份档案的修复需要20多道工序——在工作台上铺好特殊的修布胎垫,把泛黄破损的档案铺在胎垫上进行揭粘、除尘、去污、铺膜、展平、去酸;根据档案材质,选取颜色、厚度、质地相近的补纸,用小刷子在需要修补的地方刷上浆糊,用镊子轻轻夹住一张张小纸片将破损的地方补上;破损严重或纸张老化的档案,还须用托纸将其托裱,托裱好后晾在无酸纸板上等待自然阴干;此后还要校对页码平整、裁切、装订,最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档案文献。一道工序走错,都有可能导致修复变成损害。

在历时八个月的抢救过程中,朱珍和下属们每天从早上七点一直到晚上八九点,中途匆匆吃点东西,继续埋头修复,往往一整天只能修复两到三页的档案,然而,天天面对这些破图残卷,自己也曾想过放弃,但将破损档案“返老还童”,让它们焕发历史的全新光芒,这份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

“修补的并非纸张,而是历史,这是属于时光中的记忆。”朱珍就像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在“手术台”上和时间赛跑,让危重的“病人”重获新生。

为特殊人群打开“圆梦之门”

“这里的人对我很好,朱老师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折翼天使,腿部残疾的小朱已经在档案这份职业旅途中矜矜业业行走了九个年头了。

这段特殊的“缘分”,还得从2013年前说起,一场意外导致他留下终身腿部残疾。

“虽然腿脚不便,但我的双手和常人无异。”在老家经历不如意的求职经历后,小朱决定到宁波这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

一段时间后,朱珍的朋友给她推荐了小朱,也向她说明小朱的自身情况,本想着会被拒绝,没想到朱珍第二天见到小朱后,欣然接受了他,小朱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接触档案的第一天,朱珍作为资历最深的档案员,手把手教小朱档案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时刻强调档案工作是个细活,要很强的责任心,要以“零失误”为标准,更要做好保密工作,这让小朱感动万分。

因为朱珍,小朱学会了制作档案的技能,这份感激之情,让他一直把朱珍当做自己工作中的良师。

“虽然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特殊的群体,但他们也想凭借辛勤和智慧为自己和家人拼搏出一片天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岗位匹配的方式,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只要肯努力,无论生活多糟,总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朱珍说。

朱珍的员工团队里,除了小朱,还有需要“晚到早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宝妈,有退休后仍想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退休者……

坚守在寒冬酷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朱珍与档案,相互依靠相互成就,她柔弱的躯体里有一种至刚的力量,有一种坚定的性格。

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没有固定的场所,每次到需要制作档案的单位去完成档案工作。让朱珍印象最深的是早些年,一家单位需要创建省级档案室,邀请他们一起完成创建工作,因为档案室场地有限,只能把一间库房作为制作档案的工作场地。

“当时正值冬天,气温直逼零下,库房里没有空调,取暖机对制成档案纸张的湿度造成影响,我们也不敢轻易用取暖机。”朱珍回忆道,一开始库房温度还能适应,进入深冬后,上午工作还没结束,手往往已经冻得红到发紫,甚至没办法弯曲食指翻纸张,最后靠人手一个热水袋克服,为了让热水袋降温速度慢点,少几次灌热水的时间,大家把热水袋放衣服里面,手冷了去捂热暖和一下,继续干活。

夏天,室外30℃的温度,库房的空气里都弥漫一股股热浪,朱珍依旧戴着口罩,肩披干毛巾,顶着时不时冒出来的豆大汗珠,对档案进行梳理。

有人劝朱珍在这么热的环境里把口罩摘了,把干毛巾换成湿毛巾,降降温。

“我担心呼吸时鼻腔进出的气流吹丢一个字、一片纸。”朱珍笑着说,干毛巾是为了擦手指尖的汗水,也能吸收脖子上的汗珠,万一滴到档案上就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了。

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有人劝她有些需要修复的档案能用机器就用机器代替。

“人工修复的档案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美术修养等等,这些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朱珍一次次地拒绝了别人的建议,始终守着自己的初心。

二十六年的档案工作中,朱珍曾在无声的寂静中,梳理、制作浩瀚如海的档案资料,也常在许多个满天星辰的夜晚编目、导入数据、上架,她的指尖留着淡淡纸香的同时,也留有不经意间被划伤而又让她习以为常的口子。

埋首故纸,执着坚韧,伴千宗万卷。默守兰台,甘于奉献,铸工匠精神。对于档案工作,朱珍倾注了满腔热情,奉献了芳华岁月,从不懂到熟悉再到精通,一路苦乐相随。王露君



[责任编辑:房家明]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