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三架马车”为法治提质赋能

2022-03-04 16:35:06    来源:基层网    访问:    

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境界,昭示着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这必将引领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法治根基。而在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法律只有具备为民、完备、公平这三点要素才能不陷入模糊与搁置的囹圄,更好地为利民安邦服务。

立法系民。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千姿百态的民族地域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正不断冲击旧有的思维体系,这种形势下,立法环节中是否具有审慎的思考、细致的调研将直接影响法律的权威。“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价值理念,同样也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不容动摇,因此立法环节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经济水平,要充分吸纳群众意见,要顺应新时代技术要求,统筹兼顾,真正使法律发挥撬动国家治理难题的杠杆功效,形成“调通民利,制为大治”的良好局面。

依法有名。当前涉及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福祉重要领域的部分政策条款,因为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很多问题的复杂、棘手程度超出基层政府的认知范围,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以象征、变通的执行方式消解政策的执行力度,群众也在参与自治、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因法律的不完备而茫然、妥协。“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如何走好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普惠群众的政策落地落实,细化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关键。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才有不打折扣地落地落实的可能,群众才能不遗余力履行好参与自治的权力,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化解基层政民矛盾,营造沟通无阻的和谐氛围。

执法清明。如果说人民百姓知法守法的意识是法治社会的牢固根基,那么执法者的清明执法才能彰显法治社会的枝繁叶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种变革中,势必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依法解决是必然趋势,而如何避免让法律条文沦为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清名执法至关重要。“能去私曲就公法,民安而国治”公平正义的执法过程既是履行好司法职责的完美体现,也是凸显司法公正的必由之道,广大群众也只有切身感受到执法的公平公正,才能摒弃暴力维权等非理性维权思维,走上法律维权之路,国家的安定繁荣才能有所保障。(王鑫)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