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市中区:汇聚人才之“水” 养好发展之“鱼”

2023-07-07 12:07:36    来源:四川党建网    访问:    

内江市市中区抢抓“百亿水产强市”战略机遇,依托白乌鱼种质资源优势和历史渊源,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以产兴业”,汇聚人才“智力活水”,养好产业“发展之鱼”,擦亮“中国白乌鱼之乡”金字招牌。

打通“引水渠”,育出“希望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发展好产业,就要建强人才“火车头”。一是紧缺人才“引进来”,渔业品种“新突破”。依托内江市人才活动周、科技下乡万里行、“双招双引”等平台,柔性引进桂建芳、石琼、徐跑、吴俊等院士专家科研团队,选聘6名渔业相关专业“甜城英才”,培育出白乌鳢“玉龙1号”通过国家审定,实现四川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二是在外人才“召回来”,经营主体“新增加”。依托我区驻外农民工工作站,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累计回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优秀农民工等60余人投身白乌鱼养殖业,成立渔业经营主体31家,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三是把乡土人才“挖出来”,内生动力“新强化”。以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契机,全方位把乡土人才“摸”出来,把“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选”出来,将丁胜利、张俊、黄宗明等白乌鱼领域“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乡村人才库,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建好“蓄水池”,喂大“致富鱼”。“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引导人才向渔业一线流动,为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好的成长机会、更多的产业支持。一是渔业专家“沉下去”,养殖收入“提上来”。开展“乡村工匠培育”“百名能人走千村”等活动,建立白乌鱼养殖技术协会,邀请22名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举办30余场养殖培训,带动养殖收入4500余万元。二是专项资金“安排上”,养殖规模“扩起来”。设立100万元白乌鱼产业专项发展风险补偿金,依托专合社、家庭农场等18家骨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养殖面积约6500余亩,年产量达500余吨,现已兑现产业奖补资金1100万元,专家服务资金30万元。三是人才政策“用起来”,福利待遇“跟上来”。用好《市中区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市中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等政策,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渔业专家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家属随迁等方面便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激活“一池水”,养好“发展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一是科研平台“用起来”,产业联合“再壮大”。依托内江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搭建研发与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科研院所+浙新龙头企业+白乌鱼技术协会+3家农民合作社+N户家庭农场+甜味食品产业研究院+食品生产企业”的白乌鱼产业联合体。二是院校合作“搭起来”,渔业产品“再增加”。强化与四川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对白乌鳢的营养价值开展功能性科学评价,研发出白乌鳢全营养粉等保健品6个,延伸出白乌鱼方便面、白乌鱼罐头等相关生产线5条,年产值达2亿元。三是资本活水“注进来”,产业链条“再延伸”。引入内江路桥集团资本,用好人才智力成果,建立集育种、养殖、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白乌鱼全产业链条,推动白乌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使得市中区白乌鱼成鱼产量占全国70%以上,苗种供应占全国90%以上。(供稿单位:内江市市中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邱英]
绿色出行
鲁冰花
中国网小记者
呵护地球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