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近年来,内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把农民工作为战略性资源,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的具体部署,全力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一本双基四梁八柱”工程,切实发挥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上半年,内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7.36万人,市内就业25.69万人,同比增加2.11万人,增长8.95%;市外省内就业36.35万人,同比减少3.89万人,减幅9.67%;省外就业55.32万人,同比增加1.87万人,增长3.49%(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云南等地);劳务收入147.43亿元,同比增加26.69亿元,增幅22.11%。新增全市返乡创业2022人,创办经济实体2015个,返乡创业企业374户,引进投资42.31亿元,带动就业7560人。
自2015年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实施以来,内江市建成返乡创业园区19个,建成返乡创业孵化器基地5个,示范乡镇14个。培育“全国优秀农民工”5名,“四川省优秀农民工”6名,“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18名,“四川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2个,“四川省返乡创业示范企业”9户。内江市连续四年荣获“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届返乡创业暨服务保障农民工工作会议和全省返乡创业成果展均在内江召开举办。2019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工作先进市”,工作经验在国务院办公厅书面交流。“就业110”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二等奖,在全省历届农民工技能大赛上,取得的成绩均排在前三。
一、“一本”——党委政府“举旗”,点亮制度牵引体系“指引灯”
统筹为纲,谋定后动。近年来,内江市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着力在制度牵引体系上站“高”一层,“棋”先一步”。
坚定对标全省农民工工作“双战略”定位,建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制度。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市、县、镇三级均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分管副市长抓推进,人社部门牵头实施、统筹协调,落实“一个项目、一个牵头部门、一个管理方案、一套班子服务”的政务联络工作制度。形成了人社牵总、组织、宣传、财政、住建、商务等43个部门(单位)协同,县(市、区)党委、政府为主体的工作局面,纳入市政府单项目标考核和重点督促检查项目。
二、“双基”——省市联动“打底”,建立健全服务保障“基本面”
内江农民工群体庞大,接近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推动全市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政策支持是基础,资金投入是根本,机构健全是保障。
一方面,真刀真枪,出台政策措施。出台《外来投资企业优惠扶持办法(试行)》《促进返乡创业实施办法》《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30条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二十条政策措施》等文件,形成“1+N”优惠政策体系。市本级、各县(市、区)每年分别由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返乡创业暨农民工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建强建实,打造服务机构。成立市级农民工服务中心1个,县(市、区)级中心5个、镇(街道)级中心83个,村(社区)农民工服务站926个,构建四级农民工服务保障体系。搭建驻外工作服务平台,在内江籍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较为集中的广东、浙江等地建立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18个、在外农民工综合党委4个,常态化开展劳务输出、返乡回引、维权服务、农民工党员服务等,综合服务覆盖面达65.3%。
三、“四梁”——部门协同“攻坚”,做优服务支撑机制“大布局”
布局落子,坚定坚毅。近年来,内江市准确掌握农民工群体就业创业情况,着力在服务支撑机制上“精准”化建立,“高效”化服务。
(一)建立“数据台账”机制,提供“后台”支撑。推进农民工建档立卡工作,定期更新农民工信息数据库、在外知名人士(企业家)、返乡企业等4个数据库,实现常态化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实名制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人员117.58万人,农民工党员人数1.29万人,在外知名人才(企业家)0.22万人,收录返乡下乡企业1.38万户。
(二)建立“双联两会六送”机制,提供“前端”服务。依托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联系返乡下乡企业,“走出去”到内江籍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城市开展投资促进见面会、“走进去”深入企业开展返乡下乡企业联席座谈会,送政策、送法律、送资金、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各级深入一线召开返乡创业要素保障协调会26次,各级开展返乡创业要素保障协调会12次。
(三)建立“返乡创业顾问团”机制,提供“末梢”对接。采取市建总团、县建分团、镇(街道)建服务队、村设联络员,成立“返乡创业顾问团”,让返乡创业人员“项目选择有好参谋、政策研究有好老师、资源对接有好红娘、市场营销有好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务联络员机制,选派286名熟悉政策的干部担任联络员,全过程跟踪服务返乡企业(项目),及时反馈和协调解决项目洽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累计收集到175户企业反馈的394个要素保障问题,已解决376个,正在解决18个。
(四)建立“回引培养”机制,提供“人才”储备。结合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明确提出“原则上村‘两委’班子出现空缺时,主要从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后备力量中选配”工作要求,从优秀返乡农民工中选拔调整村“两委”成员。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优秀农民工常职村干部2700余名、占61.4%,优秀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600余名、占67.5%。实行村级后备力量选拔培育后,累计培养农民工村干部及村后备干部近5000名。
三、“八柱”——成员单位“践行”,抓实抓细服务保障“小微精”
一直以来,内江注重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力求统筹“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定力,协调好“能人先富”与“农民共富”的张力,努力形成以农民工群体共同富裕,赋能乡村振兴步伐的良好格局。
(一)实施“内挖外拓”,以联动稳岗扩容。组建1064支就业小分队和2075个农民工服务微信群,采取举办院坝招聘会、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向农民工群体推送招工信息1.4万余条次,帮助1.93万人实现就业。在内江籍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相对集中的省(区、市),如福建、浙江等地签订异地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农民工定向输出。开通就业“110”就业援助热线,帮助就业困难的农民工“不挑不选”实现3个工作日就业。开发疫情防控、道路保洁、养老护理、乡村振兴等公益性岗位,共计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5840名。
近年来,开通的农民工返岗专车专列,帮助16.84万名农民工从“家门口”安全抵达“厂门口”。2022年春节期间开通的返岗“专车服务”被央视宣传报道。
(二)开展“亲情回引”,以实干固本培元。自2015年以来,依托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驻外招商分局、异地商会开展返乡下乡投资促进活动。举办返乡下乡创业投资促进、乡情恳谈、走访慰问等专项活动68场次,达成意向性合作投资项目137个,草签投资协议总额达17亿元。邀请川商、甜商、在外知名人士组团回内江考察,举办内江市川商(甜商)返乡下乡创业投资推介会、浙江川商(甜商)座谈会等促进活动43场。成功回引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返乡下乡创业项目36个。
(三)推进“孵化培育”,以资金全力支持。依托全市重点工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等,整合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采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等方式,对农民工返乡办企业租用厂房实行“两免三减半”,即入住标准厂房第一年、第二年免收租金、第三年至第五年按正常租金的50%的比例收取。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2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对返乡创办小微企业的农民工给予3年期、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一次性返乡创业补贴46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亿元。
(四)落实“产企联动”,以标杆示范引领。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62个、面积158万亩,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五星级2个、四星级1个、三星级3个。建成全国最大内江黑猪、血橙、无花果种(养)基地,内江黑猪产能30万头,血橙种植面积28万亩,无花果种植面积5.2万亩。回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精品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全价值链、全产业链企业28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种养殖经济实体456个。“金四方”无花果出口德国、新加坡,“黄老五”花生糖远销澳大利亚、美国。
(五)培育“家庭能人”,以技能提升素质。依托全市1616所“农民夜校”,按照农民工“下单”、第一书记“配方”、乡镇党委“出单”、组织部门“核单”方式设置“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敬老孝亲”“法律法规”等专门课程,大力培养农民工“能人”。组建市级宣讲小分队4支、县级宣讲小分队22支,聘请讲师570余名深入产业园区、种养殖基地、田间地头等面对面为农民工提供指导服务,提高广大农民工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建设“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1652个,开展培训19.1万余场,培养“农村家庭能人”78.51万名。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累计培训农民工8.79万人次。
(六)打造“劳务品牌”,以特色带动创收。围绕“助推劳务输出,打响劳务品牌”目标,联合市级相关部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输送、相互帮带”等多种方式,重点打造“糖帮菜烹饪师”、“隆昌玻陶技艺师”“威远无花果工匠”等7个内江特色劳务品牌。出台了创业培训补贴、鉴定补贴、求职补贴、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投保相关保险、房租减免、水电暖费定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截至目前,“糖帮菜烹饪师”共培养厨师200余名。帮助51人实现高薪就业,32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及劳务输出10万余人。“隆昌玻陶”年总产值达到92亿元,带动10万余人就业。
(七)注重“权益保障”,以铁腕治欠讨薪。推进川南四市执法协同,落实欠薪案件“行”“刑”衔接机制。组建内江市农民工维权律师团,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共计挽回经济损失4530.6万元。全市通过“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接收1096条,已办理1090条,办结率达99.45%,欠薪案件低发率和办结率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认真落实重点项目根治欠薪“挂联包片”制度,对向家坝供水管道内江段、成自宜高速铁路、内江高新科创产业园(一期)等项目根治欠薪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查。
(八)着力“温情服务”,以真心回应期盼。落实农民工购房补贴政策,对在城区购房的农民工给予补贴共计3150万元。提供公租房1118套,惠及农民工2306名。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全市132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6万个。累计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2.1万人、入学率达100%。为1.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按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开展喜迎“三八节”关爱女性农民工、“心系农民工·情暖留守娃”等系列活动。去冬今春,共慰问全市农民工及农民工家人116.92万人,发放慰问金140.86万元。(陈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