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新化县残联扎实推进巩固拓展残疾人 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022-07-05 11:43:0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中国基层网讯通讯员 杨自康)新化县过去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52万人,现有持证残疾人将近4万人,其中原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6000多人。去年以来,新化县残联按照省、市残联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以省残联对口帮扶为契机,扎实开展“三为六化办实事,倾情助残促振兴”行动,着眼于“十四五”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残疾人工作实际,立足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探索察民情、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助民力的为残服务新路子,为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幸福新化贡献残联力量。

监测预警察民情。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工作要求,县残联牵头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健全防止残疾人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充分依靠和发挥乡镇基层及村残协组织力量,扎实开展残疾人防返贫致贫大排查,将3093名残疾人纳入监测,紧密配合相关部门筛查预警,对发现的返贫风险家庭及时走访探视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底线。

兜底保障惠民生。按照“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县残联持续巩固已脱贫的16000多名建档立卡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协调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7370名残疾人纳入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按月及时发放,做到“应纳尽纳”、“应补尽补”,今年1-6月共有44222人次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金额322.8万元;70894人次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金额517.5万元。对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残疾人家庭,县残联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特别是对未消除风险的残疾人格外关注,在春节期间组织逐一上门慰问,做到“应救尽救”。督促教育部门对残疾学生开展评估工作,分类落实跟班就读、送教上门以及其他惠残助学的政策。协调卫健、住建和住房保障等部门及时落实残疾人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其他政策,切实做到民生政策“应兜尽兜”。

便民评残暖民心。认真落实省残联关于开展残疾评定上门便民服务工作和“跨省通办”要求,下放受理权限到乡镇,尽量优化评残办证流程,让残疾人评残办证“最多跑一次”。报请省残联和省卫健委因地制宜新增评残医院,目前全县评残医院共有5家,为全省最多。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的残疾人组织专家上门评残鉴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评定对象减免评定费用,并发放评残补贴,极大方便残疾人办证,切实减轻困难残疾家庭的经济负担。

康复托养顺民意。全面落实新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近三年对700多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扎实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调查,对近4万名残疾人精准开展支持性服务、辅具适配和免费发放工作,努力提高康复服务覆盖率,提升残疾群众康复满意率。实施《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新建新化县南门湾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温馨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两家托养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县207名重度残疾人开展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三种方式的托养照护服务,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实现“一人被托养,全家得解放”。

无障碍改造解民忧。按照“聚焦重点、统筹计划、保障基本、分片实施、分类施策、精准到户、精细管理”原则和“因户施策、方便实用”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农户自主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和“一户一策”的方案,今年对全县30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消除残疾人生活中的障碍点,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残疾人家庭脱贫不解困的短板。

智志双扶助民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召开高规格的全县残疾人工作会议,形成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举办优秀残疾人励志报告会,隆重表彰全县自强模范、助残先进集体,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组建新化县助残专家志愿服务团,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新化盲人按摩技能培训学校、康复按摩医院、潇湘木雕、桃花源农业、松山水酒、晓菊湘绣等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基地对残疾人开展盲人按摩、木雕技能、茶叶加工、水酒酿造和手工钩编等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举办线上线下残疾人专项招聘,拓宽残疾人脱贫致富道路,真正实现残疾人稳岗就业、稳定脱贫,上半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26人,其中一次向望城经开区某企业输送6名残疾人就业。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