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门户网

散文:军营“三问”

2020-02-10 12:11:3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采访车在崎岖的路上,转弯抹角,爬山越岭,不停地奔驰。我的心啊,也随着汽车的颠簸,飞向黄田山下,飞向昔日军营,我和老战友、原邵阳军分区司令员李相启那一件件难以忘怀、情深似海的往事电影般地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浮现……

问  山

我是湖南洞口山里伢子,李相启是山东定陶山里伢子,1972年12月,我摸惯粉笔的手投笔从戎,他刚放下学习的书本,来到部队握起了枪杆子,真让我们高兴了好一阵子。部队驻在沿海广东省潮安县黄田山下,那山很大,很高,很壮观,很威武,山间一股清泉飞奔而下,流到军营的储水池里,流到每个战士的心田。

一天,营部通讯员皮牛高跑步来到新兵三连,通知紧急集合,作为新兵九班副班长的我以为有情况,迅速站到队列里。营长冯盛堂来了,手里捏着只秒表,命令我们新兵:“目标,——正前方山包,出发。”我们似离弦的箭,向山顶射去,占领阵地,等待“战斗”。谁知,他叫我们就地坐下,然后,发给每人一支铅笔一张纸,让我们无限计算12345加67890,看谁快又准,笔尖在纸上飞舞,数字在脑海翻腾。“停!”冯营长按下秒表,结果出来了,黎营长望着我俩意地笑了。新兵下连时,李相启分在指挥连当侦察兵,我分在指挥连当计算兵,每天,我一个夹子一支笔,他一个方向盘肩上背,和战友们一道,哪个山头最高,就奔向哪里…;—

这是一个风和天高的星期天早晨,我独自登上驻地黄田山练兵,只见一抹彩霞先是像幕布一样挂在天边,然后慢慢地拉开,一个鸡蛋黄般的红球,冉冉跳出远处的山包,开始了一天自东向西的“演出”。这时,鸟儿欢唱,林涛伴奏,青松、翠柏、红花、绿草,为之布上了美丽的景色,一篇黄田山抒情便从心底生出……

这是我第一次读山的晨曦。

这时,战友李相启来了,见我站在山尖尖上平伸拇指,眯缝着眼睛注视着前面的山包,微笑着说:“发现什么秘密了?”我说:“问山,战友你看,人说‘这山望着那山高’。我看那不是绝对的真理,而高程相同或相似的山,视觉是‘这山望着那山矮了’”。李相启接着说:“是啊,我们测量基线和交会角,计算射击诸元,不就是为了解前面山包的距离和高低方向么?这不就是问山么?”于是,我俩认真地练习起目测距离的军事技术来。

是的,世界一切事物中,山是最诚实、最无私的。山里奥秘也是无穷的,从那以后,我们对山的感情更深了。

山里生,山里长,山里玩,山里唱,山里放牛,山里打柴。如今,又来到这山里练兵,——问大山的个子有多高,问山的胸怀有多宽。大山养育了我们,大山锻炼了我们,大山给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每当我们持枪站岗在山顶上的时候,思维的野马就像脱了缰,奔向远方,远方的另一座山,——一座只有勤劳的人才可能登上去的山!于是,在军营,我们不停地向山顶攀登,攀登!不久,我将一篇散文,丢进军营那个永不知足的绿色信箱里,成了部队的优秀报道员、学习理论积极分子。战友李相启则在军事技术的山上不断地攀登,成了一名优秀的侦察兵。

问  海  似一片火红的枫叶,一份《战士报》飘落在我那代理书记员的办公室桌上,我的第一篇新闻习作《深夜补稻苗》被刊登在该报第二版,那清新的油墨馨香,那耀眼的套红标题,让我和李相启等战友想起了军营不远的那无边无际的南海……

那是我们入伍的第二年10月中旬,部队冬季野营拉练来到惠来地区,参加有55军、空12军、海军汕头水警区、汕头军分区、后勤21分部参加的“广字3号”演习,我们所在的55军军炮团三营指挥连侦察班奉命来到前线指挥所挖战壕,李相启挥舞扬镐用力挖,我推进铁锹快速铲,奋战了一天一夜,挖好指挥所和观察所战壕。休息时,我俩肩并肩站在山顶上,遥望着面前的大海,那碧绿碧绿的大海,似乎与天迹相连,无边无迹,无限宽广。那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时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飞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也激起我们满心窝的深思,我们从心底里理解了大海的内涵,大海的宽容,理解了另一片海——学海的真正含义。

是的,正如战友李相启说的,海是无边无际的,学海亦是无边无际的。宽广的大海,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侦察兵、计算兵就是射击指挥兵,来不得半点错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于是,我们每天坚持刻苦训练,很快掌握了炮队镜、方向盘的操作方法和四大法的计算技术,把个“上间隔,下一千,密位距离在两边,要想求得哪一个,对边相乘除另边”,背颂得滚瓜烂熟,运用得游刃有余,满怀信心地邀游在军事技术的海洋里。197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来我部视察,亲切地接见了我们,并和我们合影留念。

军营生活是艰苦的,亦是快乐的,身边动人的故事时而发生。每天,有多少新兵值得采写,有多少好事值得歌颂,有多少奇迹值得摄下,有多少壮景值得描绘。于是,训练之余,放下枪杆,又拿起笔杆,“只研青山作朱墨”,在新闻写作的海洋里,为军营的美好呐喊,高歌!

1974年7月,指导员田心泉说要树李相启为连队标兵,便去采访他,可他太谦虚,横竖不让报道。后来我只得采访了三营八连战士、共产党员蔡树光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事迹,写了《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好战士——介绍解放军某部八连蔡树光的事迹》,稿件发出后,分别被《战士报》、《汕头日报》、汕头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前线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不久,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看了报道后,作出了关于向雷锋式的好战士蔡树光学习的决定,紧接着,团党委也发出了向蔡树光学习的号召,1975年蔡树光被提为司务长。从此,我真正体会到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往后,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为人作嫁”的新闻写作上,在入伍的头两年先后在《解放军报》、《南方日报》、《战士报》、《汕头日报》上发表稿件10多篇。

1974年我担任文书兼军械员职务,并兼任营报道组长,不久又调团部宣传股新闻组从事专职新闻工作。那时,多少次通宵加班到天明,多少次节假星期苦读书。我似出网的鱼儿,遨游在新闻报道的海洋里;如放飞的鸽子,翱翔在中外文学的蓝天上;我与新闻干事莫的生等人写的团副政委段景仁回乡当农民的长篇通讯,被《解放军报趴《人民日报》采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报道的《知识青年的贴心人》、《校外辅导员》等反映军民共建的稿件,被军地报纸刊发后,受到军地领导的高度赞扬。1974年春,团党委送我和马副政委去揭西县委党校学习,临行前,李相启告诉我,你有点打呼噜,晚上可别影响团首长休息啊。事不凑巧,我真和马副政委同住一个房子,我第一次和团首长同住,又有点打呼噜,生怕影响首长休息,睡下后硬要听到他入睡,才敢睡,好几次马副政委说“你先睡,不要紧。”可我心里还是不踏实,尽管晚上没睡好,但我学习的成绩还是很好。1975年冬我去军教导队马列读书班学习半年,去报到那天,李相启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我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在那里,我没有辜负战友的期望,刻苦学习理论,专题研究儒法思想和《水浒传》,尔后分别在全军师级单位讲课,我讲的第一堂课是给军首长讲课,我课讲完后,军长邹德礼来到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是湖南兵,唱个山歌好不好?”我说:“不会。”他说:“那你课怎么讲得这么好嘛”。

正是部队这所大学校,这无边无际的学习海洋,正是战友李相启的关心和鼓励,使我的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奠定了我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让我在新闻写作的海洋里得到了锻炼,使我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党报记者。

是啊,知识的海洋是宽广的,只要矢志不渝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希望的彼岸。

问  路

又是十月,我站在东塔顶上,远眺新修的邵阳大道,是那么宽广,那么漂亮……

“叮铃铃,呤铃铃……”,手机响了。“喂!请问那位?”我客气地询问。“我呀,老战友李相启,来聚聚吧。”阔别32年了,没想到他调邵阳军分区当司令员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啊,我搭的赶到他的办公室,他给我倒了茶,让了座,说要我代为《邵阳市军事志》写个序。他当司令员了,仍然没忘昔日的战友,仍然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谦虚和蔼。我们谈笑风生,畅叙旧情,把我们带到了那火热的军营,那纵横交错的军营大道上。

那是刚来部队的时候,他当侦察兵,我当计算兵,他在观察所测定基线交会角,我在指挥所计算射击诸元,相互帮助,紧密配合,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后来他当班长,我当文书,再后来,他提干当了侦察排长,我仍然还是一个兵——连队文书兼军械员。我们有到了一个连队——军炮团三营指挥连,连长徐世清、指导员梁培育十分重视宣传工作,连队有块黑板报,连首长要我坚持每周出一期,还多次在全团黑板报比赛中获第一名。记得那次我正在写黑板报,因为我从来不打草稿,想一句写一句,硬是错了字,便擦掉重来,李相启和徐连长、梁指导员见我脸上身上尽是粉笔灰,都笑着说:“文书你成大花脸了”,我一照镜子,果真如此,于是我们面面对视捧腹大笑起来。

当兵第四年,眼看着原营部的三个计算兵,扬常敏提了司务长,梁传标调去了团电影组,后来也提了干,唯独我却因为二舅曾被抓壮丁入伍当过国民党军官,文化大革命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两次提拔均因调查函说我与其“关系密切”而无望。那些天,我感时伤世,无限烦恼。想自己生不逢时,常遇逆境,长身体时,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稀饭为主,野菜充饥;高考时,又逢文化大革命,推荐升学,榜上无名,如今入伍当兵,又因“社会关系”复杂而提不了干,即愤然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首诗:“断浆孤舟韩江荡,海天愁思雾茫茫。好不容易过樟江,前面又临太平洋。”那天傍晚,我和李相启一道来到军营的大道上散步,谈心,从理想到现实,从现在到将来,从命运到机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讲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个很有能力的朝庭官员问皇帝:“我的能力不亚于承相,为何却得不到重用?”皇上说:“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的能力比他强,他的命运比你好啊。”最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安慰和鼓励我说:“不过,也别灰心,路是人走出来的,路就在你的脚下,好好学习,扎实工作,只要不是‘狗熊’,迟早是有用武之地的,你能写,能画,照这条路不停地走下去,一定会有前途的。”徐连长、梁指导员也多次找我谈心,鼓励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从此,我再不怨天尤人,每天,我向往着当作家当记者的美梦和理想,沿着写作的大道奋勇前进,用锐利的笔锋,炽热的情感,去讴歌醉人的群芳;去描绘壮丽的山河,去汇集四美的旋律,去献给时代的精神食粮。

是的,正如战友李相启说的,路在脚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现在,我们沿着不同的道路,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前进着,前进着。他在部队的指挥官行业里,从排长到连长直到军分区政委、司令员;我则从通讯员到新闻专干,再到报社记者、编辑、主任记者、主任编辑、编委。我们走过的路虽然不同,我们的工作岗位虽然不同,但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是一致的,他拿枪杆子,保卫着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我拿笔杆子,弘扬着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我们都在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不停地前进着。(袁通杰)

[责任编辑:徐铭扬]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备案号:京ICP备16016777号-3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